摘要:结合区域发展战略,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到全国21个省份部分地区,围绕拓宽开放领域、提升便利水平进行改革探索,包括发展跨境商业医疗保险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、扩大技术进出口经营者资格范围、在常态化防控下加强旅游和体育国际合作等,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。 ...
而未来的大趋势一定是一、二、三产业协同发展,不会出现二产全部消亡或者三产全部崛起的状况
他表示,下一步,财政政策将重点围绕落实六保任务发力,其中,保居民就业,即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。这是上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后,中央各部委主要负责人对于具体工作部署的集中发声,传递出重要信号。
近来从部委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,吸引民资进入两新一重领域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消费从线下走向线上,在线教育、远程办公、直播带货、门店到家等新型消费开始走红,不仅高效地匹配供需双方,刺激消费回补,还深刻地影响着产业形态、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、注重实效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第一财经表示,近期民间投资刺激政策频繁落地是我们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,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,这预示着属于民间投资的春天已经到来,而在这其中,两新一重则是突破口之一,未来也会成为民间投资大展身手的关键领域。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。
重大投资领域向民企放开是激发企业活力、挖掘民间投资潜力的重要一环。长远来看,必须十分坚定地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,吸纳与培养新市民,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。另外,疫情导致的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,拥有诸多电商的浙江同样是主要受益者。
另一方面,还可以看到,疫情之下,内陆省份的经济增速,明显要快于沿海地区。这多少会延缓复工复产的进度和效果。低于我国上半年GDP增速(-1.6%),有广东、湖北、上海、北京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天津、海南8个。而除了湖北之外,主要的变化还有,江西反超辽宁,贵州反超山西和内蒙古,新疆反超天津。
对比广东,同样是经济大省的浙江,上半年增速为0.5%,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,浙江的数字经济较为发达,很多企业可以远程办公。所以,上半年正增长的经济增速,固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抗压性,但这种抗压性未必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牢固。
增速快慢的变化,也未必意味着全新的局面。从增速来看,29个省份中,半年GDP增速为正的,共有16个,剩下的13个为负增长。去年经济总量排第七名的湖北,由于受疫情冲击最重,被福建、湖南、安徽反超。随着疫情的结束,在疫情期间被亮眼增速所掩盖的一些发展问题,还是会再次呈现出来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上半年,全国GDP为456614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同期下降1.6%。这符合之前中国经济真正的差距在南北,不在东西的判断。比如半年GDP增速为正的16个省份,大多数都位于南方地区;增速为负的13个省份,大部分都位于北方。事实上,这三个地区去年的增速,比我国上半年GDP增速(-1.6%)高不了多少。
要想延续增长势头,这些省份还是要早日实现转型升级。比如辽宁产业老化、人口流出,海南房地产依赖过重等,面对疫情的冲击,难免有进一步下滑的迹象。
比如西藏和新疆,这两个地区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,经济层面对外分工的依赖度相对更低,在疫情阻断市场流通的前提下,这种经济发展模式,反而可以保证生产的连贯性。尤其是受疫情影响,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表现备受关注。
整体而言,南方的民营经济更发达,北方更依赖于资源型产业,国企占比较大,这种经济结构在疫情中,会影响到各省份的抗压性。那么,这29个省份的具体表现如何?疫情之下,哪些省份展现出了较强的抗压性?16省份GDP增速为正,其中湖南最抗跌从经济体量上看,相较于2019年全年,今年上半年,前六名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,从高到低依次是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、河南和四川。疫后复工复产阶段,沿海省份包机包专车接人复工的时候,这些地区的就业者却可以很方便地回到工作岗位,复工复产的难度要小很多7月23日,国新办就2020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,透露出工业经济回暖积极信号。所以,我们也应该有信心、有能力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,全年给全国人民能够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。这种表现在历史上都是非常亮眼的。
疫情在对一些行业造成重大冲击的同时,也加快推进了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、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。从地区角度看,工业大省发挥了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。
我们在开一季度新闻发布会的时候,中小企业的情况一直是让我们非常揪心的,但是现在来看,相关政策对帮助中小微企业恢复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而且明显见到了成效。4、5、6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3.9%、4.4%和4.8%。
生物医药、电子及通信设备、医疗仪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.8%、7.2%和27.2%,6月份3D打印设备、智能手表、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增长超过40%。从这几个月的情况来看,轻工、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有了回暖迹象,虽然现在还是负增长,但是回暖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。
受基建投资复苏的拉动,原材料工业总体呈现平稳态势,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轻工、纺织等消费品行业,随着复商复市的稳步推进,产销也呈现出回暖迹象。趋势3:新兴产业逆势增长辛国斌介绍,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.5%,在前两个月猛降14.4%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反弹,3月份以来各月增速均保持在8.9%-10.5%之间,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。趋势4:稳企惠企政策发力增效辛国斌表示,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,国务院有关部门果断出台90余项政策措施,全力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。趋势2:主要行业、重点省份同步好转辛国斌介绍,从行业角度看,41个工业大类中,二季度超过半数的行业实现正增长,其中装备制造业5、6两个月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9.5%和9.7%。
6月份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2.5%和11.6%。随着各项政策落地显效,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%,比一季度提高了1.06个百分点,利润降幅收窄至19.3%,5月当月增长6%。
中小企业的运行状况也同步有所好转。工业生产基本回归正轨,工业经济运行各项指标走出底谷。
从二季度开始,工业经济呈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。2月初,工信部启动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。
到3月份,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幅收窄至1.1%。趋势1:工业经济运行各项指标走出底谷受疫情影响,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下降13.5%,下降幅度巨大。在线办公、远程医疗、在线教育等都在快速扩张,同时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,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步伐在明显加快。上半年,31个省份中有18个省份增加值实现了正增长,比如江苏、浙江、河南等省份累计工业增速均实现了由降转升。
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这反映了企业对经济预期的状况是有信心的,在全球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。在工业大省里,10个工业大省除了广东等几个大省目前还是负增长以外,绝大多数都恢复了正增长,山东省工业增加值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。
这两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,社会感受也最强,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影响以后,就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。工业生产基本回归正轨,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.3%,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.1个百分点,二季度同比增长4.4%,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。
市场销售明显回暖,企业预期也在向好。但同时,随着国家扩大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、强化稳企业金融支持等措施进一步落地,基建投资托底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发力,保就业促消费政策将持续显效,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。